配资服务
编者按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将南沙打造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2025年作为《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之年,广东省首次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2022.06-2025.06)》并举办发布会,系统梳理三年建设成果。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特邀8位领域权威专家,从政策创新、产业协同、制度衔接等维度深度解析南沙实践,点评《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成效并为下一阶段发展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全球一流湾区的崛起,始终与一流大学深度绑定——硅谷因斯坦福的知识赋能成为科技圣地,肯德尔广场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在生物科技方面的研究,吸引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合。
这些案例印证着一个核心逻辑:大学是知识生产的策源地,区域是战略落地的实践场,二者通过要素互嵌、价值共创,方能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
2022年,国务院《南沙方案》的发布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简称“港科大(广州)”〕建成开学的“历史性同频”,正是这一逻辑的粤港澳大湾区实践: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以一流大学为创新引擎,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激活区域的创新发展动能。
一流大学如何成为湾区战略势能转化的核心枢纽?
《南沙方案》明确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其核心是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关键则在于构建“人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而一流大学正是循环的“启动器”与“稳定器”。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天然交会点,港科大(广州)正在积极探索突破“大学仅为人才输送站”的传统认知,通过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努力成为区域创新要素的“聚合器”。
引才上,学校以全球化视野组建师资,汇聚高水平人才,98%学术人员拥有海外背景,46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占比近20%。这样的人才密度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知识碰撞、技术交流产生“溢出效应”——既为区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筑牢智力底座,又搭建起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桥梁。
育才方面,近4000名本硕博学生涵盖港澳台及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本科首年招生达C9联盟水平;2024年首届哲学硕士毕业生中,近六成赴世界名校深造,超三成入职行业龙头企业,部分投身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业。首个开设的大数据智能理学硕士项目今年送出首批毕业生,实现100%高质量就业或升学,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这不仅实现了“高端人才本土化培育”,更为南沙乃至大湾区构建起稳固的“人才储备池”。
有了人才之后,则需要回答:如何通过产研融合构筑湾区核心竞争力?
全球湾区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产业转化”效率的竞争。大学是知识生产的“源头”,而产研融合则是知识转化为产业价值的“关键通道”。
港科大(广州)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只有让高校科研对接产业需求、企业资源反哺技术攻关,才能打破“创新孤岛”,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创新链。学校高水平建设41个中央实验室与跨学科主题实验室,近千项科研项目立项,产业合作持续深化;师生创业项目超170个,注册公司超80家(50家扎根广州),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总估值近45亿元。这些成果背后,是“知识溢出效应”的落地:高校科研成果经创业转化为市场产品,跨学科技术方案对接产业细分需求,让“纸上成果”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从本质上看,这种产研融合重构了“创新价值链”:高校负责原始创新,企业负责场景验证,政府与资本提供生态支撑,形成“创新—转化—应用”的闭环,为南沙在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等领域形成“技术—产业—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若“大学创新”是点,“产研融合”是线,那么“生态协同”便是支撑湾区创新发展的“面”。
在南沙,以港科大(广州)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构建。依托“创科嘉年华INNOTECH”等平台,学校通过搭建创投基金矩阵、提供孵化场地、组建创业者社区等一系列支撑措施,推动政府、高校、师生、资本“相向奔赴”;携手广州产投设立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撬动50亿元资本规模;与广州市科技局、南沙区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入驻项目达到32个,已形成产值数千万元,储备项目超50个;联合港澳及国际知名机构发起成立“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大湾区AI协同创新枢纽。这些实践的核心,旨在打破要素壁垒,让政策、技术、人才、资金产生“化学反应”。
站在《南沙方案》第二阶段的新起点,港科大(广州)与南沙的协同为探索更高水平的校地融合积累了初步经验:大学需将自身发展嵌入区域战略,实现“科学有高度、应用有前景、社会有影响”;区域需以“生态思维”替代“管理思维”,提供制度保障与空间载体;各方需打破行政壁垒与学科壁垒,推动创新要素跨域流动。
南沙若要更进一步,打造湾区“新硅谷”,则需要实现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创新”的跨越——
不能简单复制硅谷“市场自发驱动”的模式,而是要形成既具国际视野、又深耕中国国情的“范式创新”:以《南沙方案》为战略引领,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构建创新生态框架;依托港澳国际化优势链接全球资源,同时扎根南沙产业土壤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市场失灵导致的创新无序,又克服了行政干预带来的效率低下,实现了制度优势与市场活力的耦合。
当大学创新基因与区域需求深度融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新硅谷”的愿景必将成为现实。这一实践蕴含的“大学与湾区共生”新范式,不仅为大湾区注入持续动能,更向全球贡献了湾区发展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教授 倪明选配资服务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