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线上配资网站
8月1日至22日,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轻型产业学院联合举办辽宁大学“东北美食文化与智能食品工程”现代化与数字创意实践暑期营,吸引了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22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泰国、印度),沉浸式体验东北美食文化、探索智能食品工程技术,开启一场融合科技、文化与美食的跨界之旅。
科技赋能:智能技术驱动实践课程创新
本次暑期营将智能技术与食品工程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创意3D打印课程中用特殊材料打印出极具特色的“龙”模型;激光内雕与外雕课程中,学生们将中国传统图案通过数字技术雕刻于木材之上,亲手雕刻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字技术与文化符号结合的独特魅力。食品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更具特色,食品腐败与微生物课程通过实验演示揭秘食品保鲜的科学原理;食品活性成分检测与应用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解食物的营养密码。
文化体验:从节气到民俗的深度探索
暑期营精心设计了多层次文化体验活动,让国际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北地域特色。农业文明与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学生们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及社会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美食系列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饺子、东北传统糕点的制作技艺,更了解了美食的文化关联。从端午粽子到中秋月饼,从食材选择到制作寓意,每一道美食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俄罗斯学生Vladimir Sypachev在学习包饺子后说:“原来包饺子有这么多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藏着文化故事,吃到自己包的饺子特别有成就感。”
产学联动:从校园到企业的实践之旅
为让学生们直观了解食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暑期营特别安排了深入企业调研活动。学生们走进辽宁远山绿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探访东北绿色食材的种植与加工过程;在沈阳天江老龙口酿造有限公司,见证百年酒厂的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的结合;在沈阳伊利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了解乳制品智能生产线的运作流程;在沈阳榆园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探索东北酸菜等特色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澳大利亚的留学生Dhruv Balasubramanian表示,企业之行让大家看到了课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食品工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汉语搭桥:传统文化筑交流之基
本次暑期营国际教育学院精心设置了科技汉语课程,帮助国际学生克服专业学习语言障碍,提升中文应用能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丰富多彩,让国际学生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在太极扇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武术的刚柔并济,学生们表示挥舞太极扇时仿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汉服体验课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在礼仪演示中体会中华礼仪之美;中国水墨画课程则让大家用笔墨描绘东北山水与美食,在挥毫泼墨中感悟东方美学。
本次暑期营内容丰富多样,既彰显了辽宁大学在食品科学与文化传承领域的学科优势线上配资网站,也为国际学生搭建了了解中国、感知东北的重要平台。通过美食与科技的桥梁,中外青年实现了文化互鉴与友谊升华。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