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服务
湖北日报讯(记者 文俊)近日,青年作家陈伟军推出儿童文学新作《我们光芒万丈》,关照青少年心理健康,呼吁孩子拥抱真实、悦纳自我,以其美好深情的笔触关注处于特殊家庭关系中的青少年心理困境,讲述新时代少年面对诸多成长困惑积极突围、向阳而生,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温暖故事。
该书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随书还附赠“追光的人”心理自助站健康教育折页,特别推出同名主题曲,以多元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心灵疗愈,彰显文学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青年作家陈伟军和新书《我们光芒万丈》
用文字点亮孩子的心灵孤岛
《我们光芒万丈》讲述了一个暖心励志的少儿成长故事——从外地转学的11岁男孩侯小阳意外发现,异父异母的“姐姐”毛一蔓成了自己的“冤家”同桌。侯小阳和毛一蔓面对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的现实,内心有着汹涌的波澜,他们依然天真地幻想着各自的亲生父母会重归于好。在“鸡飞狗跳”的日常生活中,两个孩子从剑拔弩张到互相打气、彼此接纳。两个孩子的经历也将鼓励更多处于特殊亲子关系中的同龄人发现生活的精彩。
本书以转学少年侯小阳的视角切入,精准捕捉特殊家庭子女的情感困境,展现了一个父母离异后陷入自我怀疑的男孩,如何在老师、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下,逐渐接纳家庭变故、重建自信的历程。侯小阳幻想自己是 “蚂蚁王国的王”,用童话编织逃避现实的茧房;异父异母的 “姐姐” 毛一蔓用 “学霸” 外壳包裹对家庭变化的恐惧;江洋在父母争吵中学会用沉默对抗世界的崩塌……这些角色如同镜子,映照出万千少年的真实生存状态。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总编辑闵蓉评价: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议题。当下我们的青少年读者正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成长期,面对学业压力,面对家庭关系的转变,面对生理变化和人际交往,他们心里有许许多多的困惑。而这本书将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向世界,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太阳”。相信老师和家长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
写作过程数次落泪
陈伟军表示,之所以写下《我们光芒万丈》这部作品,缘起一份触目惊心的数据。他留意到民政部的一组统计数据,我国十年间累计离婚登记高达3800万对。这意味着数千万孩子正经历因家庭结构改变而陷入迷茫挣扎的成长困境。那些孩子面临最亲近的爸爸妈妈关系撕裂、亲情破碎的残酷现实,他们只有封闭在“心灵孤岛”中拥抱自己,同时渴望一束阳光。
“小说里,侯小阳、毛一蔓、江洋、彭奇等人是虚构人物,但我相信也一定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所以,在这本书里认识的人,你一定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陈伟军说,他把这群孩子称为“追光的人”。他们是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缩影,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追光者”,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拨开重重迷雾,积极突围,寻觅着照亮他们的光源。
《我们光芒万丈》一书中,主人公侯小阳之所以能够突破心灵困境,最终悦纳自我、实现蜕变,是因为他拥有珍贵的三个“太阳”:第一个太阳,是无条件爱他、接纳他的父母;第二个太阳,是善于发现亮色并谆谆善诱的师者;第三个太阳,是愿意倾听、积极回应的同伴。
“这些孩子需要被看见、被理解,更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家庭形态的变化不会削弱你的价值,你依然值得被爱。”陈伟军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读者主动去关注身边那些特殊的“追光者”,去成为他们的“太阳”。
让成长多一份专业守护
如何帮助那些特殊群体的孩子走出“心灵孤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在打造《我们光芒万丈》时就提出了将“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该书主题的想法。《我们光芒万丈》突破传统童书边界,以“内容+服务”的双重维度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随书附赠“追光的人 心理自助站”折页,把心理诊室搬进书中,特邀心理学专家撰文指导,让成长多一份专业守护。
手册由长期坚守在基层一线的心理学专家邬佩红倾情撰写,以小说情节和人物为切入点,提炼当下青少年普遍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详实的指导,并配以简单有效的实操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情绪管理”“自我悦纳”“家庭冲突”“反霸凌”等话题。读者朋友可以在读完小说之后,跟随小说里那些勇敢的“追光者”,对照故事情节、代入人物角色、联系自身生活等方式进行“心理自助”,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成长体验,将书中的启示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文学与音乐的跨界创新
翻开《我们光芒万丈》的最后一页,读者会发现:书中附有同名主题歌的完整词曲。通过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读者可以即刻聆听这首专为小说创作的主题曲。此外,该主题歌已登陆多个主流音乐平台,实现全网上线。
“我们光芒万丈,站在山岗拥抱太阳。温暖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青春的脸庞。我们光芒万丈,迎着清风高声歌唱。满怀少年的畅想,触摸我们长大的模样……”这首由陈伟军作词,知名音乐人谢知言作曲,留声机童声合唱团倾情演绎,以其真挚的歌词、清澈的童声和昂扬的旋律,传递出勇敢追光、迎接万丈光芒的信念。
采访中,陈伟军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音乐与文学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配资服务,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我为近些年推出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创作了同名主题歌,就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让作品能够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